今夏的命,是酸梅汤给的!

近日天气炎热,笔者闲来无事,逛去友人中药铺子品茶,临走时友人给了我几份亲自调配的酸梅汤料包,嘱我自己加点冰糖一起煮制,还年年不忘我数月前青梅上市时泡的那瓶青梅露,说等我煮好酸梅汤后一并品尝,今天,我们就着酸甜可口的青梅露一起来聊聊“梅”。

 

说起梅子,想必各位读者都已经开始口舌生津了,其实成语“望梅止渴”中的“梅”经多方考证认为是南方多见的青梅,也就是接近成熟的梅子。其实,青梅在我国十分常见,因味道酸涩无法直接食用,最为大家所熟知的食用方法则源于三国演绎的“煮酒论英雄”,孟德与玄德就是用青梅煮酒。而现代食用则多借鉴近邻日本,将青梅与白酒、冰糖一起浸泡成梅子酒饮用,若不爱酒味的则仅添冰糖制成青梅露亦可。

 

 

而乌梅作为一味中药,则是由青梅经熏制加工制成,又称酸梅、黑梅,以四川产量最大、品质最优。乌梅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名为“梅实”,被列为中品,属收涩药,中医理论认为,乌梅性平味酸涩,归肝、脾、肺、大肠经,具有敛肺涩肠、生津止渴、驱虫止痢的功效。多用于治疗肺虚久咳,久痢滑肠,消渴,蛔厥。

 

说到乌梅的功效,与其酸涩之味有关,中医认为酸主收敛,涩能固涩,故有收敛肺气、涩肠止泻的作用;同时,酸能生津,津足则虚火可清。乌梅之酸,为酸味药之最强,笔者在门诊应用乌梅时,常会收到患者反馈说中药很酸。

 

所以,在临床用药或日常食用时,乌梅常与甜味之品同用,这又与中医“五味合化”理论中的“酸甘化阴”密切相关,简单来说,“酸甘化阴”就是酸味药与甘味药的配伍应用,能产生和增强滋阴养血、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,此法多用于治疗消渴及阴虚燥热症候。

 

而在民间,则体现为青梅和乌梅的食用多配合冰糖,以改善口感。此外,较有意思的是用乌梅治疗蛔厥,《本草纲目》记录:“乌梅、白梅所主诸病,皆取其酸收之义。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,及虫方中用者,取虫得酸即止之义,稍有不同耳。”中医认为,蛔虫得酸而能伏,乌梅因其酸味,既能安蛔止痛,又可缓急利胆,故凡胆道蛔虫、肠虫擎痛等均可使用。

 

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乌梅化学成分主要为有机酸、黄酮、多糖等,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抑菌、镇咳、安蛔、抗过敏、抗氧化等,笔者尤其喜欢为过敏性咳嗽、荨麻疹患者使用大剂量的乌梅,常能取得不错的抗过敏效果。

 

每逢春季青梅上市,笔者总爱购买一些用于制作酸甜可口的青梅露,做法虽不复杂,但也颇为考验耐心。在制作前挑去烂果,用淡盐水浸泡青梅6小时以上则能消除涩口之感,完全沥干水分后还应剔出果蒂,在冰糖选择上则推荐使用黄冰糖,敲碎后使用更能提高腌制效率。

 

 

而在夏日,如何熬制一锅可以媲美饭店成品的酸梅汤,则更需要反复推敲比例,并注重熬制的细节。在容器的选择上,锅具应杜绝铁器,以砂锅最佳,不锈钢锅次之。在此提供一个大概比例以供参考,以熬制2L酸梅汤为例,用到乌梅25克,生山楂30克,陈皮6克,甘草2克,黄冰糖100克,桂花3克。

 

乌梅过多,则成汤酸涩;冰糖太多,汤味齁甜,反增粘腻;甘草太多,则汤液药味过重。同时,山楂必须生用,炒焦则味道不对;桂花切不可放锅里共煮,不然香味全无;陈皮则需选三年以上方有风味,若用十年陈皮,则味道有质的提升。此外,熬制前切不可忽略浸泡,天气炎热为防变质,可在冰箱冷藏浸泡8小时,以使饮片风味彻底析出。

 

喝完杯中最后的一口青梅露,笔者也要去熬制一锅属于这个夏天的酸梅汤了。

 

内容来源:摘录于网络《今夏的命,是酸梅汤给的!》『顾晓巍』说

发布时间:2024-03-29 11:39